超日债违约事件【】
债券违约,是指债券发行人在到期日不能支付利息或在到期时不能清偿面值。从目前情况看,违约的债券主要是企业债券。2014年3月,上海超日太阳能公司“11超日债”无法按时的支付全额利息,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第一起违约事件。此后,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逐渐被市场关注。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出现了第一波较大规模的违约潮。据统计,当年我国共有79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34家发债主体,违约金额达403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违约主体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机械设备等强周期性行业。如2016年债券违约大户东北特钢集团,违约次数高达9次,需偿还金额为57.7亿元。而大连机床集团在两波违约潮中都没有缺席,2018年第一只违约债券又来自于该企业,目前该企业共有8只债券出现违约。此外,商业贸易、航运物流以及能源行业违约规模也较大。如今年4月份以来,富贵鸟集团连续出现两只债券违约,金额已经超过20亿元。
从企业性质看,2016年34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多达22家;今年已经违约的10家主体中,8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违约风险较大,但单只债券的金额相对较小。而央企、国企违约企业数量尽管较少,但金额往往较高。部分地方国企恶意逃避债务,不但给投资者造成较大损失,还影响了该区域的信用形象。而今年来,从神雾环保到富贵鸟,再到最近的中安消和凯迪生态,企业债券违约呈现出向上市公司传导的趋势。
回望过去,2016年企业债券违约潮主要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给企业生产经营和流动性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一些周期性的行业受到冲击尤为明显。如钢铁、煤炭、机械设备等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上行期大力举债,快速扩张,导致整个行业产能过剩;进入经济下行期后,行业景气程度大幅下降,企业盈利恶化导致偿债能力大幅下滑。但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6.9%,为6年来首次回升。2018年一季度,尽管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但GDP增速仍达6.8%,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又集中出现一波债券违约潮呢?与2016年相比,今年的违约潮主要受到两个新的因素影响:
一是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流动性相对偏紧。2017年以来,为进一步防风险、去杠杆、抑泡沫,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走低,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整体信用环境偏紧。今年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1.4万亿元,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为10.5%,创下历史新低。这从源头上抑制了企业的流动性。
二是金融监管变强趋严,融资方式回归传统。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制度实施,金融业正在脱虚向实,表外融资逐步由表内融资替代,影子银行业务大幅下降,这对较多通过表外融资的企业影响巨大。而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整体较弱,往往更依赖于影子银行业务获得资金,因此在融资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时候,受到的冲击往往更大。
所以,在货币政策和融资方式双双收紧的大环境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容易出现困难,部分应对措施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普遍面临着现金流不足,尤其是前期过度举债的企业容易出现债务违约风险。因此,无论是2016年还是今年,债券违约潮本质上是企业高杠杆风险在债券领域的体现。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尽管上升速度放缓,但全年仍然增加2.7个百分点至250.3%。
从短期看,这波企业债券违约潮给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5月21日,东方园林原计划发行10亿元公司债券实际仅发行5000万元,被称为“史上最惨发债”。因此,当下要高度关注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防范集中的违约潮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冲击。据统计,今年下半年非金融企业债券的到期偿还量约为3万多亿元。因此,还要加强对高负债企业债务风险排查监测,做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摸底排查,同时完善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措施,防范道德风险和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稳定。
从长期看,我们对此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恐慌。企业债券违约其实是结构性去杠杆的结果之一,是市场出清的一种方式。相较于我国2017年底74万亿元的债券托管余额,目前违约的企业债券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债券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极低。
我们应该认识到,债券违约是债券市场发展的产物,打破刚性兑付将推动债券市场更加健康发展:一是高杠杆企业债券违约,有助于债券市场风险定价,提升债券市场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违约风险事件发生,将推动市场各方更加重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更加注重对投资人权利的保护。当然,我们还要健全债券评级机制,对发债企业信用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并由此建立起预警机制。发债企业要牢记“借钱是要还的”,理性举债,将企业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投资者应增强风险意识, 牢固树立“买者自负”理念。监管部门等还应加强投资者教育, 提高投资者理性投资能力
《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提出,到2020末我国债券市场余额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0%左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相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经历过违约风险事件洗礼后,我国债券市场制度将更加完善,参与主体将更加成熟,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