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经历介绍【李一男背后“插刀”任正非,16年之后被送进了牢房】
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上课之余,白天在田里种地,晚上回家耕地,一来二去就有了7个孩子。
仅靠任父一人的工资养活这一大家子人,生活比较艰辛。
据任正非回忆,小时候家里经常会为了吃饭发愁。为此,父母发明了极具任家特色的配给制,通过定量分配来保证每个人都有口饭吃。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任正非真正理解了“活下去”的含义,在以后的创业中,“活下去”也成为他某个时期的努力目标。
高三快高考时,因为学业压力大,又吃不饱饭,任正非经常饿的头晕。
这时候,母亲给他开了个小灶,每天额外给他一个小玉米饼,靠着这块小玉米饼,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入伍当了一名基建工程兵,同时,他还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妻子孟军。
孟军出生于高干家庭,父亲孟东波曾任四川省副省长。这对于当时的任正非来说,算是攀上了高枝。
以至于任正非自己也很纳闷,孟军这只长相好,家境好的白天鹅,为什么能看上他这只癞蛤蟆。
但是,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孟军对帅气又有才的任正非一见倾心,两人就结了婚。
婚后的任正非继续奋战在荒郊野外的施工现场,着实吃了不少苦,但任正非突破重重困难,抽空和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叫孟晚舟。
勤学又善于研究的任正非,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1977年,任正非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高精度计量杯准仪器—空气压力天平,获得了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
伴随着一项一项的技术成果,任正非的职务也一路从技术员晋升到了副所长。
如果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任正非的一生或许很顺利,但太过于平淡无奇。
1982年,国家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
02
1983年,任正非脱下军装,复员转业到深圳。
在此之前,任正非的妻子孟军已经是深圳南海石油集团的高管,在妻子的帮助下,任正非当上了南海石油集团下属的一家电子公司的经理。
就在他刚享受了几年温馨生活的时候,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1987年,在一次交易中,任正非的决策失误导致被骗,200多万元的货款无法收回,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任正非难咎其责,被公司开除,并要赔偿所造成的损失。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各种矛盾的叠交之下,妻子孟军也决定与任正非划清界限,提出了离婚。
这一年,43岁的任正非跌至人生的低谷,被事业和婚姻双重抛弃。
在最困难的时候,父母从老家来到深圳,给了他一个家,温暖着他那颗冰冷的心。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弟妹的现实情况,任正非没有更多的时间沮丧,他决定孤注一掷,自己创业。
1987年,任正非筹集了2万多元人民币,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内,和朋友一起注册了一家名叫“华为”的公司,意寓“中华有为”。
谁都没想到,任正非的这次无奈之举,竟然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03
初期的华为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实际上并没有特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唯一的目的是先“活下去”。
所以,只要是赚钱的行当,华为几乎都做,甚至卖过减肥药、火灾报警器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华为开始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交换机产品,走上了销售电信设备的道路,算是和“技术”挨上了边。
经过几年的代理销售,华为赚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钱,也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任正非不想再继续卖人家的产品,开始考虑做自己的交换机。
苦于没有技术人才,任正非通过关系和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方派了一个博士生来帮助华为做研发。
那个博士生一不小心竟然成为了华为的产品研发领军人物,他就是后来的副总裁郑宝用。功成名就之后,郑宝用的博士也不读了,直接入职了华为。
说到技术人才,在华为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曾经的“太子”,一度被认为华为接班人的李一男。
李一男可以称之为天才,15岁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1993年加入华为,仅用时两天就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工程师。
两周之后,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27岁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
他的升迁之路在华为历史上绝无仅有,当然,他的能力也配得上这样的晋升速度。
技术方面,李一男有着绝对的天赋和感知力,并且有很强的预见性,他对产品的方向性选择,为华为占领了通讯市场。
管理方面,李一男带领的研发团队,利用7年时间,使华为的市场营收从4亿狂增至200多亿,涨幅高达50倍。
对于这样一位人才,谁不喜欢,更何况是爱才如命的任正非。
任正非对李一男是越看越喜欢,不仅给钱给权,还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
1993年底,刚进入华为不久的李一男,提出了一条设计路线,经过实验后发现行不通,结果造成了20多万的损失。
任正非不但没有丝毫的责怪,还替他开脱道:“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李一男也不负众望,后来研发出的C&C08万门机,帮助华为横扫了中国电信市场。
随着李一男的崛起,他和另一位技术功臣郑宝用的矛盾日益激化,并开始影响到团队的正常工作。
面对两位爱将,任正非做出了一个后来他自己都认为不妥的决定,他以“成为全面的管理人才”为由,把李一男调离了中央研究部,转入了市场部。
这一调整,让心高气傲的李一男心生不满,也为后来的出走华为埋下了一颗雷。
04
2000年,全球IT泡沫破灭,通信行业进入寒冬,华为也无法幸免。
为了优化公司结构,也为了给老员工创造自由发展的机会,华为鼓励部分老员工出去自立门户,做华为的代理商,任正非称这次改革为“内部创业”。
此前一肚子怨气的李一男赌气辞职,参加到这次内部创业的大潮中。
任正非的初衷是踢走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当然不舍得李一男这种当用之才离开。
他想挽留这位爱将,但是一贯强硬的作风又让他说不出柔和的挽留之词。
两人就在这种怨恨和不舍的矛盾中,走向了两个方向。
2000年12月,任正非无奈批准了李一男的辞呈,并率华为的高层,在当时深圳最高级的五洲宾馆,为李一男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
据说,两人之间还有一个君子约定:李一男只做华为的代理商,不抢华为的研发命脉。
随后,李一男带着用股份兑换的价值1000多万元的设备,北上创建了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
作为当时华为的核心高管,李一男代表了华为的最高水平,对华为的战略和技术也是一清二楚。
所以,港湾网络一创建,便受到了各路风险投资的追捧。
起初,李一男确实只做华为的代理,是华为的高级分销商,业绩也不错。
但是,和任正非最初代理香港公司的交换机一样,卖的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东西。
当时的任正非想方设法才找到郑宝用这么一个在读学生,而现在的李一男本身就已经是身经百战的研发人才。
最终,在资本的诱惑和推动下,李一男背弃和任正非的约定,走上了产品研发之路。
资本的双手一般都是沾满了鲜血,既然已经走上了对立之路,被资本挟持的李一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开始抢占华为的市场,甚至直接从华为挖人。
在李一男疯狂攻城略地的同时,任正非却陷入了困境,华为遭受了自创建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美国的海外市场也陷入了与思科的诉讼泥潭中,无法自拔。
2003年底,李一男开始为上市做准备,出手收购了华为副总裁黄耀旭创立的深圳钧天科技有限公司,公然抢夺华为的光传输市场。
而光传输业务一直是华为最大的利润来源,被任正非视为是华为的命根。
此时的李一男要斩断任正非的命脉,这两位曾经情同父子的男人终于站上了决斗的舞台。
05
2004年,为了活下去,任正非开始对李一男展开全面反击。
他调拨4亿经费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打港办”,专门狙击港湾网络,部门的基本任务就是:不让港湾赚钱,更不能让港湾上市。
为此,华为制定了一系列的“围杀”策略。
市场方面,凡是港湾参与的竞标项目,华为都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哪怕是赔本甚至赠送设备。
已经在使用港湾设备的客户,华为可以进行回购,买回港湾的产品,另送一套华为的设备。
同时,任正非还给各地办事处的负责人下达死命令:“华为人寸土必争,谁丢单谁下课”。
人才方面,华为实行反挖人才策略,将港湾深圳研发中心的一个部门整体挖走。
对于被港湾挖走的原华为员工,实行吸引回归的政策:只要愿意主动回来,待遇翻倍。
在华为的全面围剿之下,港湾的业务很快陷入停滞状态。
2005年,为了摆脱困境,李一男决定加速上市。
在IPO的关键时期,华为通过匿名邮件举报港湾数据造假,导致港湾的上市计划搁浅。
随后,李一男转而走向收购计划,寻求国际买家收购港湾。
针对此,华为起诉港湾侵犯知识产权,背有知识产权纠纷的港湾无人愿意接手,收购计划也被扼杀。
2006年6月6日,在一个如此吉祥的日子里,走投无路的港湾最终被华为收购。
李一男再次回到了华为,担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
只是,此次以败将身份回归的李一男,再无以往的意气风发,两年任职协议期满后,黯然离职。
此后的李一男曾辗转任职于百度、中国移动,但均未能掀起大浪。
2016年,46岁的李一男再次被人提起,却是因内幕交易获刑的消息,曾经的技术天才身陷囹圄,令人唏嘘。
任正非在与李一男的对决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围杀”策略,也让华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相信任正非绝对不会让李一男离开,也不希望要这场胜利。
-END-
本文由米瑞君原创,关注“青青米瑞君”,带你一起成长。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