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合作创业【绿色崛起向未来】
我市人才工作综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聚焦全市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持续在强机制、聚人才、激活力、优服务上下功夫,奏响新时代人才发展的强劲乐章。
——人才总量形成规模。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9.07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0.3%。其中,党政人才1.3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8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06万人、农村实用型人才0.92万人、技能人才1.88万人、社会人才0.04万人。
——人才结构持续改善。各类人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0.07万人,具有大学学历2.1万人,分别较3年前增长了16%和11%。具有高级职称0.4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比提高到10.6%;具有中级职称1.3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比提高到33%。
——载体平台不断丰富。5年来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科学家工作室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省级科技孵化器4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9处。
——人才效能逐步释放。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04项,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8项,市级科学进步奖33项,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户。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快完善,人才投入稳定增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旅游出行等“关键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
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引擎。如今的林都伊春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的热土。
伊春市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党管人才 健全机制“强保障”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以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为人才工作把关定向,切实将人才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压实“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责任,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市、县(市)区上下联动,行业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落实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将《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并结合我市实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
拿出“硬政策”,打造“优环境”。我市高位谋划新时代人才工作,研究制定了以《伊春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总纲,《新时代伊春集聚人才若干政策》《“智汇林都”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方案》等为支撑的“1 N”人才政策新体系,在体制机制改革、平台载体建设、引才聚才工程、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为各类人才在林都大地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市紧盯“落实关”,定期组织召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建立台账式管理、清单化交办、常态化督办等运行机制,确保重点任务迅速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并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责任指标考核体系,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提实效。
人才投入是最具战略性意义的投入,也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我市始终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市财政每年向人才发展基金投入资金1000万元,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
推行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经常性联系重点专家人才,常态化问候、问情、问需、问策。2021年度全市31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人才124人次,吸纳意见建议32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8个,715名县(处)级领导联系服务人才1400余人次,吸纳意见建议200余条。
我市开展人才专家服务行活动
筑巢引凤 拓宽渠道“聚贤才”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我市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出台系列与时俱进、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
——积极参与“市县委书记进校园”“黑龙江人才周”“一站式组团招录”等系列引才活动,面向全国112所目标高校和省内院校开展了多场招聘活动,近3年累计为市直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1300余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尤其在今年的“市县委书记进校园”引才活动中,我市拿出612个事业岗位公开招录高校毕业生,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3000余名高校毕业生竞相报岗,成为我市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活动。
——突出“急需紧缺”导向,制定出台《伊春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纳各类人才加速集聚。该政策成功吸引具有科技发明、竞赛辅导经验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徐在春博士到市第一中学任教,根据相关政策其爱人也被对口安置到我市工作。
——搭建市校合作平台,与吉林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20余个。今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相继到我市开展高层会谈,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持续强化人才引进培养能力,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倾力打造中国大学生“森林里的家”实习实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森林物产供应基地等“十大基地”。目前,全市已挂牌成立各类基地150个,吸引4000余名大学生到我市参加实习实训、研修游学。
——持续发挥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功能,分别与东北林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科技研发与推广中心、实践实训基地和合作研发平台,整合科技示范基地15个,促成了中科院空天院童庆禧院士与伊春森工集团合作建立林业遥感院士工作站。几年来,各类人才驿站、人才智库柔性引进专家学者千余人。
——用好用活编制资源,加大岗位供应力度。创新建立了市县两级事业编制“周转池”,保障满编事业单位招聘需求;近三年通过定向选调优秀大学生、公务员考录、企事业单位招聘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近5000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超600名。
市第一中学教师、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徐在春正在为学生上课
——“引进一批人才,成就一番事业”。通过引进吉林大学排球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兆华、李维夫妇为代表的一批专业人才到铁力市一中任教,积极打造我市排球特色教育品牌。几年来,铁力市一中代表我市参加国际、国内大赛60余次,斩获国家级大赛冠军2次、亚军3次,先后培养球员120余人,其中40余人通过排球专业考入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队员王艺竹更是入选女排国家队阵容。
多措并举 精准施策“育良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对于选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让人才融入伊春发展,我市紧扣不同产业特征通盘考虑,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赋能重点产业快速发展。铁力鹿鸣钼矿建立人才教育基地,为高校毕业生系统编制3年人才成长路线图,科学设置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机电设备等专业类目,并配备1-2名导师,开展人才精细化培养,助力绿色矿山产业不断发展。在各类人才的有力支持下,铁力鹿鸣钼矿、建龙西钢已进入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百强企业行列,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产业需求在哪里,人才支持就延伸到哪里。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的实施方案》等支持政策,推进省“三经济一产业”加速布局;相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1条》《伊春支持市场主体发展44条措施》,助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的市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参与“龙江千名企业家培育计划”“龙江企业家发展计划”,先后邀请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萧立教授、八一农垦大学李兴革教授与我市永达工艺品公司、鑫旺山特产等企业对接,为企业发展难题“对症下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举办“卓越管理实践领导力提升”(EMBA)培训班,对我市工业企业家进行系统培训,提升相关人才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
今年1月,我市乡土人才的典型代表王美江被省政府授予“龙江大工匠”荣誉称号。正是在他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精神的带领下,美江木艺品厂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成为“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带动我市北沉香工艺品上下游产业链持续发展,实现千人再就业。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萧立教授在我市设立工作室授牌仪式
着力为创业人才打造优越政策环境,制定出台《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管理办法》,已累计发放种子资金200万元,资助支持80余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其典型代表哈尔滨师范大学伊春籍毕业生胡锐哲,创业初期申领种子资金3万元,成立童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国建立15个分校区,安置就业150余人,年营业额1000余万元。
对于来伊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团队,我市还提供创业补贴、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见习补贴、创业园孵化等配套支持政策。目前,创业孵化园已累计吸引入驻企业70家,孵化出园企业57家。
聚焦打造“冰壶之乡”品牌,大力推进冰壶赛事、冰壶培训、冰壶基地、冰壶产业等融合发展,与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世界冰壶学院及相关培训项目落地伊春,全力抓住“后冬奥时代”机遇,加快培养我市冰雪人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接续培养青年人才,我市持续加大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力度,近3年录取选调生330名,利用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公开招聘45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156名年轻干部被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工作,大量年轻人才到乡镇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到森林防火、信访维稳、创建文明城和旅游发展领域开展实践锻炼。
伊春职业学院、伊春技师学院针对本地企业人才短缺问题,量身定制了顶岗实习、定招直用、职业培训、入学即入职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就学与就业无缝对接,为建龙西钢、伊春森工集团、光明集团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伊春森工集团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捐赠200万元设立“圆梦助学金”,计划5年资助100名大学生。接受资助的毕业生志愿服务伊春的,我市将按照专业对口原则优先安置工作,努力为我市发展中医药产业积蓄专业人才。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今的林都伊春,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筑梦圆梦的热土,广大人才在这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激发起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澎湃动力。
实习实训大学生在上甘岭溪水公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伊春有关情况
注重实效 强化保障“优服务”
好政策引人才,优服务留人才。为了让各类人才在伊春落地生根,全市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全力营造爱才、敬才、惜才、容才的社会环境。
“人才公寓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我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2021年8月,秦皇岛市海港区的贾春风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我市工作。初到伊春,他便感受到了我市人才政策的暖心举措,免费入住人才公寓。公寓设有沐浴间、洗衣间、厨房、食堂等公用设施,并提供就餐补贴,有效缓解了引进人才的短期住房之忧。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人才公寓2处、县级人才公寓10处,共500余套,累计入住人才380余人。
作为人才安居工程的另一重要举措,我市制定系列人才购房支持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商品房价格优惠、首付款零利息分期、装修贷款等购房福利“政策包”。同时,进一步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我市连续足额缴存6个月即可享受公积金贷款,将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定向选调生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到78万元。目前,已累计为各类人才发放零利率首付款117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8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人才购房装修压力。
对录取到我市的选调生、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和“市县委书记进校园”等方式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一流”本科生,一定时期内每月发放生活补贴;在我市工作达到服务年限且购买住房的,给予最高10万元的安家费,其配偶还享受“对口对应”安置等相关政策。
留人重在留心,我市持续在提升人才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上下功夫。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组织林都精英、林下经济领军人才等五大类人才赴广东省茂名市开展考察学习和疗养休假。
推荐千余名优秀专家人才作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获评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组织230余名伊春籍在外成功人士开展“天南地北伊春人”集聚联络活动,通过恳谈、座谈、参观考察等方式,真情邀请他们回乡投资兴业,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为我市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我市将以“1 N”人才新政为依托,坚持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支持、载体平台建设、专项引才行动、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不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努力营造有利于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人才生态,谋划建设县域、产业、森工、院校等人才创新集聚地,积极搭建森态旅游、现代农业、北药产业、数字经济、森林碳汇等人才集聚平台,加快引进培养各层次人才,为助推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早日实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来源:伊春日报社
编辑:华 楠
一审:胡凤晨
二审:方 爽